立夏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
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时至立夏,万物繁茂
历书:斗指东南维,为立夏
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
立夏后,日照增加,逐渐升温,雷雨增多
历书:“斗指东南维,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”
立夏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,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时至立夏,万物繁茂。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。立,是建立、开始的意思。夏,在古语里是大的意思。万物至此已经长大,得名立夏。
立夏,表示告别春天,是夏天的开始,因此又称“春尽日”。关于立夏,元人吴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解释为:“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这里的“假”即“大”之意,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。立夏以后,正式进入雨季,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。
《礼记·月令》篇,解释立夏曰:“蝼蝈鸣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。”
“立夏”节气到来,自此风暖昼长,万物繁茂。虽是进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但“绿树荫浓夏日长”的夏日景象,仅存在于中国福州至南岭以南地区,对于全国的大部,依旧处于红紫斗芳菲的仲春与暮春。时至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。正如明人《遵生八笺》:“孟夏之日,天地始交,万物并秀。”
立夏分为三候,一候蝼蝈鸣,二候蚯蚓出,三候王瓜生;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,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,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。在这时节,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,蚯蚓忙着翻松泥土,乡间田埂的野菜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。
历书:“斗指东南维,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”
“立夏”的“夏”是“大”的意思,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。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“气”的变化,气的变化关系到自然节律变化,立夏阳气渐长,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茁壮成长。古代,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。在立夏的这天,古代人们有举行迎夏仪式。
江南的立夏习俗里有所谓的“见三新”,就是吃些这个时节长出来的鲜嫩物儿。在江浙一带有“立夏尝新”的风俗。苏州地方有“立夏见三新”的谚语。“三新”指新熟的樱桃、青梅和麦子。
“立夏蛋,满街甩”,斗蛋通常是小孩子们的游戏。要用熟鸡蛋,让孩子挂在脖子上。斗蛋的规则挺简单,说白了就是“比比谁的蛋壳硬”。至于为什么要斗蛋,民间的说法是:“立夏胸挂蛋,小人疰夏难”。
文字:摘抄百度百科/仅做展位,使用请替换
贴纸+排版:笔格设计、135编辑器
图片:来源135摄影图ID:53862、ID:3983